Tag: Empathy

2018 靠什么吃饭

2017是好年景,收成不错,大幅超预期,大幅超市场。但这其中有多少是时? 多少是运? 多少是力? 2018又会有什么样的年景? 或者,说得更远一点,这个年头,我们可以凭什么吃饭?

靠脸? 靠口才? 靠技术? 这些都只能是呵呵了。

靠经验? 这个日新月异的年代,经验也很难说是liability, 还是Asset。

靠朋友? 朋友圈是要的, 一为集思, 二为攻错。但至于说靠, 也不太靠谱。

想来想去, 只能靠正确的思维方式。

任何一个卖买的决定都是一种傲慢的表现, 因为这表示你相信你比你的交易对手聪明, 你的判断, 你的结论更正确,更接近真相。你更聪明吗? 呵呵。你凭什么认为你的结论更接近真相?

我想这只能寄望于你有一种正确的思维方式。正确的思维方式不能保证你就一定有正确的答案。但至少它会提高你正确的概率。

但什么是正确的思维方式?一一不知!

有问弘一什么是佛法。他连答了十几,二十个什么“不是”佛法,却终未对什么“是”至一言。

我们大体可以知道什么不是正确的思维方式,比如以下的一些思维陷阱。

–诉诸人身谬误(ad hominem fallacy)- 因人废言。比如,川哥就一烂人,他的论调肯定烂。但其实,持论者的个人品质与其论证的质量并无关系。

–因人纳言谬误(positive ad hominem fallacy)- 对一个人或某个组织的积极评价直接转移到对 Ta 观点和论证的评价上。最典型的比如膜拜权威。

–诉诸公众谬误(appeal to popularity fallacy)- “共识”,“大多数人”这样的字眼也常常出现在断言和论证中。但其实,流行的可能是感冒,而非真理。 从众行为或羊群效应。

–选择性信息过滤 (selection bias)- 在面对大量信息时,人们最容易关注的信息通常是最突出的信息,而非最有价值和最相关的信息。只考虑吸引人的表面信息,而不是开展尽职调查。

–锚定效应 (Anchoring effect) – 人们在对某人某事做出判断时,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这是一种“先入为见”的思维定式,遇事不由自主地将认识“锚”在第一信息上,面对的新情况与固化了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发生冲突时,自我设限,没有与时俱进地去适应,而是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来推论。对于知之甚少的问题,锚定效应往往更为强烈。、

–确认偏差 (Confirmation bias),“屁股决定脑袋”,总是倾向于寻找能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对支持自己观点的信息更加关注,或者把已有的信息往能支持自己观点的方向解释,而忽视否认或反对自己观点的信息。一致性偏差还意味着人们更愿意寻找志同道合的人,不愿意与意见不合者为伍。而这又进一步强化了确认偏差。

–乐观者偏差 (Optimism bias) – Wishful thinking, 侥幸心理。

所有这些其实都是说我们不要把自己主观的好恶放到问题的事实的分析上。这些年我一直提醒自己,看问题要少做价值判断。人的价值观往往是主观的,并无对错之分,比如左与石,自由与保守,公平与效率等等。

行为经济学家告诉我们, 我们其实是蠢得很有规律的。

人的大脑是一个会想尽一切办法偷懒的家伙。他总是寄望能形成一些范式(价值观,经验,服从专家权威等),不论什么问题,都尽可能地用范式去套。这些是千万年生存压力下形成的,我们必须以最小的成本,最短的时间对周围千变万化的环境做出快速反应。 这基本上可说是人的本性。

而我们需要的就是反人性,对抗自己头脑的惰性。我们需要培养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的能力,一种谨慎地甄别信息,运用推理,去断定一个断言是否为真的能力。批判性并非批评、评判别人,而是指保持思考的自主性和逻辑的严密性。这里关键是两个方面,1)我们推论的基础是否基于事实 (Fact),这些事实是否完整,准确;2) 从事实到推论之间的逻辑链条是否完备。

关于信息收集,甄别,一些常见的陷阱当然要避免,比如“幸存者偏差”(survivor bias)。但更重要的还是要警惕自己主观选择性的过滤,极端地说,眼见都不一定为实,你看不出苹果是红的有可能是因为你色盲;亲尝梨子也不一定得真味,可能你正好上火,舌苔厚。另一个方面,并不是信息越多越好,今天是信息过载的时代,往往很多变成了噪声。我们需要的是大的,方向性的把握。比如商业模式比财务数据重要,管理层人品又比一切重要。模糊的正确远胜于精确的错误。

关于逻辑链条, 要注意不要把“相关关系”当作“因果关系”,“必要条件”当成“充分条件”。我们每天要吃两碗饭,我们有十几亿人,所以我种稻米一定大发。这样的论断看起来很可笑,但其实基于同样逻辑的所谓分析今天到处充斥。种种所谓“题材”,“热点”,比如“AI”,“5G”,“雄安”等等,其实背后都是“种稻米大发”逻辑.

最后还有一个知行合一的问题。当然,不赌真金白银的Argument都是耍流氓。是否敢下重注于自己相信的大概率事件,是我2017最大的一个修炼。

人的一生,真正需要培养的能力大概只有两个。一是批判性思维能力(Critical Thinking);一是同理心(Empathy), 或曰换位思考,共情能力。同理心小了说是待人接物,人情世故的EQ;大了说就是对大众情绪,社会心理的把握。我一直说冯小刚是个中高手,最近芳华的到处刷屏又是一例。同理心要说起来又是一个很长口水的话题,打住!

2018,人在路上,走起!